笔趣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章(第1页)

粤语也很异类。它和普通话的差异,耍多到七成以上。闽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也有这么多。但闽语是当年中原音韵的遗存。说闽语异类,便未免数典忘祖。再说也没什么人说闽人是&ot;马来人种&ot;。粤语,不三不四,怪里怪气,爪哇人的话,算什么呢?

其实粤语也是汉语。在海外许多地方,它还被看作是&ot;正宗&ot;的汉语。形态上也并不比闽语古老。闽语中本字无考的读音很多,普通话填词的歌曲如果改用闽语来唱,就不伦不类,&ot;翻译&ot;成粤语却没什么关系。因为粤语有一整套完整的文白读音系统,可以很自然地和普通话对换。所以,和闽语相比,它还是更&ot;现代&ot;的汉语。

实际上粤语的源头比闽语还久远。因为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岭南,是在秦代。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将王翦平定江南及百越,七年后,任嚣、赵佗又再次平定百越,并留下将士五十万人镇守,越汉杂处的局面形成,古粤语也就初具规模。然而现代粤语却并不是古粤语独立发展的产物。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它不断受到中原汉语的影响。特别是汉末唐未宋末这三个时期,中原汉人络绎不绝地进入岭南,其中不乏名门望族、学士文人。这些人代表着比较先进的文化,来头大,水平高,便使当地土著逐渐汉化,粤语也就一变再变。

这就和闽语的形成不大一样。闽语的成型是突变的,粤语的成型则是渐变的。因为对于岭南来说,大规模的移民其事已久,以后所受之影响不过潜移默化,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越汉杂处相互磨合的过程。福建就不一样。移民既晚,来势亦凶。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往往伴随着中央政权的南移。比如晋室偏安江左,与福建相去不远;隋中叶全福建人丁不过一万五千户,到唐开元时仅泉州就有五万余户人家,可见移民之多。如此铺天盖地,则原先散落在八闽大地的那些闽越土著,也就势必淹没在移民的汪洋大诲之中,没多少越汉杂处相互磨合的事情了。

成功也往往意味着结束。因此突变的闽语便相对比较封闭,渐变的粤语反倒有一种开放的性格。粤语是很有一点&ot;拿来主义&ot;精神的。粤语中外来词汇不少,波(ball球)啦,恤(shirt衬衣)啦,的士(taxi出租车)啦,我们早就耳熟能详。这种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不如粤语突出,也不像粤语那样喜欢搞&ot;中外合资&ot;,同一个词或词组中,一半外来的,一半土生上长的,还要把那外来的词念成粤语腔。

其实这正是粤语的一贯作风。它原本就是中原汉语、当地土话、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ot;杂交品种&ot;。直到现在,粤语中还有不少当年&ot;百越杂处&ot;的痕迹。比如&ot;这&ot;说成&ot;呢&ot;,就和壮、侗、傣、黎、布依语相同或近似。又如细想叫捻,抓住叫揿,一团叫一旧,便是壮语。乜、拧等字都念阴调,也和壮语相似。修饰词放在被修饰词后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鸡叫鸡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壮语的构词特征。汉语和壮语虽然都属汉藏语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语族,粤语却能将它们融为一体。这种融会贯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粤语和粤语文化的特征。

粤语既然能打通南北东西、古今中外,自然也能打通全省。这就和闽语不同。粤语是一体化的,闽语则是多元化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粤语文化的影响要比闽语文化的影响大。粤剧远比闽剧或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有名,广东音乐也远比福建的南音深入人心。美术方面,广东有岭南画派,福建却乏善可陈。因为福建虽不乏人才,但八闽互不交通,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锣齐鼓不齐的,没法拧成一股绳,也就不可能和一体化的粤语文化相抗衡了。难怪海外的华人虽然闽人比粤人多,粤语却比闽语吃得开。

东拉西扯

外来语大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其盛况空前最早大约是在汉唐之际。

中心总是会名垂史册的。事实上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被称作&ot;汉语&ot;,或者被叫作&ot;唐话&ot;,就因为这两个朝代国力最雄厚,文化最繁荣,影响最深远,和世界的交往也最多。

一、洋芋与土豆

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小麦。

麦在上古汉语中叫&ot;来&ot;。《诗经》中就有称麦为&ot;来&ot;的。方言学家潘家懿说直到现在山西临汾人还把麦子熟了叫&ot;来了&ot;。大米则是水稻。&ot;稻&ot;与&ot;到&ot;同音,没准也有&ot;到&ot;的意思。苟如此,则&ot;稻麦&ot;便是&ot;到来&ot;了。

稻麦为什么是到来呢?

大约原本没有,后来才&ot;到&ot;才&ot;来&ot;。

小麦可能是从羌族人那里传入华夏的,水稻则可能是从印度经由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自华南一路北上。不过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则好像又证明咱们老早就种稻子了。其实&ot;来&ot;的本义就是小麦,《说文》谓&ot;周所受瑞麦&ot;。其中大麦叫牟,小麦叫来,字形也是&ot;像芒束之形&ot;,其义则是&ot;天所来也&ot;,以后才转借为往来的来。所以,小麦是不是从人家那里嫁过来的,还说不清。

同样,稻也不一定是&ot;到&ot;的谐音,也可能是&ot;捣&ot;的谐音。稻谷成熟后,要放到臼里面捣,才能变成米,也才能吃。稻的字形,便是捣米之状,林义光先生的《文源》中说过的。周振鹤、游汝杰两先生《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则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证出广西西南和云南南部也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看来这稻子是家生的,还是进口的,也很难弄明白。不过麦(麥)字从来,稻字从禾,倒是事实。甲骨文中既有麦字,也有稻字,也是事实。而且,它们也都被叫做&ot;谷&ot;(穀)。麦叫&ot;芒谷&ot;(有芒之谷),稻则叫&ot;嘉谷&ot;(也叫禾)。当然,后来大家不这么混着叫了,叫&ot;谷子&ot;的都是&ot;米&ot;,--在北方是指小米,在南方则指稻米。

如果说稻麦还有点&ot;来历不明&ot;,那么,玉蜀黍可是地地道道的&ot;舶来品&ot;。它原产南美洲,来到中国也很不容易。玉蜀黍传入中国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先由葡萄牙人带到爪哇,再从爪哇辗转而来;另一条则是阿拉伯人从麦加、中亚输入。所以,它在各地方言中的别名也五花八门。有叫五麦(南宁)的,有叫黍麦(温州)的,有叫红须麦(巍山)的,还有叫番大麦(厦门)的,最早的官方称谓则是&ot;御麦&ot;。可见玉蜀黍刚进入中国时,被看作是一种&ot;麦&ot;。其实它和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相去甚远,怎么会是&ot;麦&ot;?大约就因为&ot;麦&ot;有&ot;来&ot;的意思。外来的,也就是&ot;麦&ot;。又因为来得稀罕,来之不易,便叫&ot;御麦&ot;。御和玉同音,玉蜀黍也更像是米面不是麦,因此便改叫&ot;玉米&ot;(玉一样晶莹的米)。既然是米,当然也是谷,所以又叫&ot;包谷&ot;(叶子包着的谷)。又因为这&ot;包谷&ot;是棒槌状,故而也叫&ot;包谷棒子&ot;或干脆简称&ot;棒子&ot;。

热门小说推荐
腹黑狂妃:逆天四小姐

腹黑狂妃:逆天四小姐

正阳宫灯火通明。宫殿金碧辉煌恢弘大气,所有装饰无一不彰显皇家威严。但是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血腥气息,硬生生的将威严的大殿染上一抹诡异。宫人们全都低垂着脸,不敢注视大殿中央的皇后,更不敢去看王位上的帝王和他怀中的宠妃。痛前世,凌知雾帮助渣男登上王位,还生下一个儿子,她成为皇后,却没想到,这个男人竟联合她的嫡姐砍掉她的四肢,装进满是虫蛊的瓮中,杀掉了他们的儿子,最终她死不瞑目。重生一世,这一世必将要他们血债血偿!...

超级分裂

超级分裂

一种能力,能随意变化容貌,你会做什么?开家举世无双的美容中心?还是变化着容貌肆无忌惮地想干自己以前不敢干的事情?一种能力,能令你不惧刀枪,你会做什么?天真般成为守护这座城市的守护神?还是愣头青似得率领着一干兄弟成为地下皇帝?拥有控制细胞能力的郑东,会怎么利用这种能力令他在都市混得风生水起,纵横花丛?PS新书需要每一位读者的支持,拜托各位了!...

我的悟性好到爆

我的悟性好到爆

苏桐穿越玄幻大陆,晦涩难懂的修炼法诀竟是汉语。从此问天大陆出现了一位悟性极高的年轻人。上古神祗所留下的语言,苏桐张口就来。任何等级的功法灵技一看便会。修炼瓶颈桎梏不复存在,一路猛冲。直到某一天,苏桐站在大陆之巅,用汉语说出一句我!无敌了!顿时地动山摇,众人震惊万分,喃喃自语苏桐又创出了神技!本站为书迷更新我的悟性好到爆最新章节,查看白骨青灰所撰魔法我的悟性好到爆的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黑水尸棺

黑水尸棺

师父曾说过,我是阳灵子转世,命理不合四柱,命格不入五行,能活到现在,全靠本命中的一股精纯阳气。回想一下我早年的经历,也的确是凶险与艰辛并存。六岁被怨灵缠身,七岁被飞僵索命聊完了左有道和寄魂庄,咱们再来聊聊渤海老世家的那些事吧。老书完结,新书幽冥通宝开张,咱们还是老规矩,找个僻静的小地方,喝着茶,吃着瓜子点心,听我慢慢聊。...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