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章清宫旧藏裹角黍(第1页)

到了战国时期,因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粽子又成了祭祀屈原的物品。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提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人们用粽子来纪念屈原,实际是用传统的方式表达对心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制的细长的像毛笔样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胸中会有神来之笔,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粽子与求婚

粽子,也是节日期间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尤其是未婚男子求婚的一种重头礼物。在江汉平原,青年男子如果定于下半年完婚,端午送礼就分外隆重。若是女方的亲族本房多,每家必送一份。那就得肩挑一大担,扁担都压成弓形了。未婚男子在送礼品时除了粽子等物外,还有一把鹅毛扇,它是表示下半年娶亲的信物,非送不可。民间风俗,未婚女婿送的鹅毛扇,即羽毛扇,采用各种鸟禽羽毛为原料精制而成。

古代女子也有用粽子来传情的。“竹叶青青白糯香,添上红心鸡蛋黄。”这是古代女子特别为情人所包制的一种蛋黄粽,吃起来别有风味,象征粽香青白,红心不改。

两千多年来,粽子在中国大江南北,按各地习惯物产不同,形成各种特色的粽子,品种繁多,按形状分有菱形锥形笔形筒形等,样式各异;按口味分有火腿鸡丁椰蓉红枣果脯豆沙等,风味独特。粽子包裹时多用荷叶煎叶竹笋叶芦叶等,用这些植物叶所包的粽子煮熟后,清香四溢,芬芳宜人,吃起来香糯甜美,清火去热,不生邪气。所以,粽子成为历代人们喜食的一种传统节日吉祥食品。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先民以龙舟竞渡来拟龙悦神,目的是求得神龙的护佑,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带有欢乐祥和喜庆的色彩,反映了先民们原始农耕社会的基本生活追求和信仰。

龙舟,即刻画成龙形的船,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描绘龙舟:“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

龙舟竞渡的来源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五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源于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古代吴越地区百姓断发纹身以像龙子,每年五月五日举行图腾祭拜。他们为了求得龙图腾的护佑,把所乘之船刻画成龙形,与岸上的鼓声相和,在水面上进行各种竞赛划船的活动和游戏。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舟又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与祭祀历史人物密切联系起来。

龙舟竞渡首先与纪念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联系起来。伍子胥曾助吴伐楚,攻入楚都邹城,又大败越国。后为劝吴王拒绝与越王勾践求和,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所杀,并将其尸首装入皮袋里,扔入钱塘江。从那时起钱塘江便常常掀起怒潮,人说是伍君显灵。他的女儿曹娥便在这天驾舟,去拜见父亲。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演变成竞舟活动。

龙舟竞渡与越王勾践操练水兵也有关系。越王勾践被吴王放回后,为报雪耻,暗建水师,于农历五月初五借竞渡之名操练水兵,终于在公元前476年灭掉吴国。《事物原始

端阳》记:“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岁时广记》卷二一曰:“《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盖断发文身之俗,习水而为战者也。”

有关龙舟竞渡的起源,影响最大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这天抱石自沉湖南汨罗江,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他,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龙舟竞渡习俗

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祭祀时气氛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还有地区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避恶。

龙舟竞渡,除了比赛速度外,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

在浙江武进,过去还有夜龙舟,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浙江武义县,过去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旱龙舟,即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

龙舟,这种由原始龙图腾崇拜而产生的择吉习俗,被赋予了深远的积极意义,也作为一种民间体育竞技活动被传承下来。

由于夏至的存在,整个农历五月都被看作不吉的时期。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主要目的是逐疫避邪,反映了人们借用祥物以祈求免灾除恶求吉纳祥的心理和信仰。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

大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所中以,端午节的最主要活动和内容便是驱邪避国恶。因此,围绕驱邪避恶的吉祥物和风俗也上应运而生。下在端午节的众多吉祥物中,菖蒲艾五草和雄黄酒是最主要的三种。有一首古诗曾千这样写道:“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诗句吟咏的是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着艾草,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王”字以避邪防病。

挂菖蒲艾草

菖蒲,多为石菖蒲和水菖蒲,为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高一尺多,喜生于石砾山沟处,它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窍和杀菌的作用。以其根茎入药,主治痰厥昏迷惊痫等症。因此,菖蒲被视为避邪驱恶的吉祥物。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将菖蒲悬挂或插于门旁,用以杀菌防病,驱除恶气。

清代《燕京岁时记》曰:“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清代顾禄《清嘉录》记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还有人制作蒲人蒲龙蒲葫芦等,戴之避邪。在古人眼里,菖蒲确是吉祥之物。

艾,别称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高可二尺多,茎枝有香味。艾用于医药,主要是取它的叶。一般地说,民间则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用以驱除蚊蝇。在湖北蕲春,艾与蕲龟蕲蛇蕲竹同列,被称为“蕲春四宝”。这种植物,在端午节同样被赋予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时在端午节,或采艾插于门楣

◆端午节佩香囊以避邪

◆清宫旧藏《悬艾人》

上,或做艾人艾虎戴于发际,以驱恶禳毒。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其实此种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崇信。因为端午节时,正值初夏,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悬挂艾草和菖蒲,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饮雄黄酒

端午的吉祥习俗,还有一项是饮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因此人们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的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旧时端午节还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代《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看,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但现代科学也表明,喝雄黄酒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应少喝慎喝。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是过去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女儿家在这一天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

热门小说推荐
绝品上门女婿(龙王殿)

绝品上门女婿(龙王殿)

一代佣兵大帝,绰号终级龙王的苏阳,因为履行娃娃亲而退隐江湖,入赘叶家。哪知老婆叶芷涵是一个高冷之极的女医生,嫌他如狗,处处打压他。再加上一个刁蛮任性的小姨子,满眼势利的丈母娘高凤娇,三个女人联合一起欺压苏阳。但看他如何在这三个女人夹缝中艰难求生,成就绝品上门女婿之威名。别人行医靠针我行医靠打别人装逼靠打我装逼靠阴这是一个搞笑腹黑嚣张爽翻天的故事...

剑道独神

剑道独神

剑者,当有锋芒。宁折不屈,宁断不弯,不屈不饶,无所畏惧,任何一切阻碍一切抵挡,都无需犹豫无需多虑。相信你手中之剑,仅凭你手中之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剑道彼岸踏上神坛!谨以此书,献给你们和我所喜爱的剑还有所挚爱的剑道!在这里,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剑,你会看到千奇百怪包囊万象的剑术剑技,还有不同类型天才之间的争锋,直...

昨夜情话转身天涯

昨夜情话转身天涯

主角秦怡严易泽新郎出轨闺蜜,秦怡一气之下嫁给了众所周知的严家傻子少爷严易泽,做好了守一辈子活寡的准备,谁知新婚夜,痴痴傻傻的严易泽竟露出了邪魅的笑容,秦怡这才意识到所有人都被他给骗了军婚小说网提供秦怡严易泽最新章节,秦怡严易泽全文免费阅读,秦怡严易泽无弹窗广告清爽在线阅读体验...

网游之天谴修罗

网游之天谴修罗

为了拯救绝症妹妹的最后希望,凌尘进入新开启的虚拟游戏世界,并加入一个全是女孩子的小型工作室,从此踏上他的巅峰之路。一弯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上古邪物天谴之月成就了他不可超越的巅峰神话,也让他在不知不觉间踏上了一条注定遭天之谴罚的修罗之道。...

龙王归来(王浪林雅琪)

龙王归来(王浪林雅琪)

我叫王浪,成王败寇的王,浪子回头的浪!!!...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