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囡囡……”
“大哥……”
郭老三嘴凑在玉石西施的耳边:“你让我回到过去,回到从前……”
玉石西施头贴着郭老三的胸脯:“你也复活了我……”
……
楼下的笼中鹦鹉习惯性地歪头仄耳细听,似乎想听到楼上传来一点习惯性的声响,以往女主人和男主人或者和那个尖嘴猴腮的穿着一身特殊“皮衣”的男人,上了楼,不一会儿总会传来地动山摇的楼板晃荡,可今天楼上除了两人有一句没一句的低低絮谈外,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突然,老街上传来了爆竹声:“砰——啪——”
笼中鹦鹉兴奋地跳上跳下:“郭(过)年了,放饱(炮)了,郭(过)年了,放饱(炮)了。”
突然,楼梯上传来了“嗒嗒嗒”的脚步声,让笼中灵鸟停止了鸣叫,它看着这个男人一声不响地走到了楼下,打开了卷帘门,走了出去,回身砰的一声关闭了卷帘门。笼中灵鸟感到困惑和迷茫,伸伸脖子,张大眼睛,仄耳静听着楼上的响动。
身边这个男人竟然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离去的背影,玉石西施百思不得其解,他为何愿意在危难时刻出巨资帮自己大忙?为何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情解救自己的老公西门于牢狱之灾?为何当自己获自由之身、愿意以身相许且两人已近巫山**边缘的情况下,他却猛然起身,头也不回地下床离去?像姜柳惠、方汤军这号混账男人之所以愿意帮你忙,目的就是投桃报李,想得到你的芳心芳蕾。可郭老三呢?相比之下,这个男人真不是俗流之辈啊!
窗外传来老街上零星的鞭炮声,窗缝里飘进十分好闻的鞭炮纸屑硝药味。有小孩兴奋地喊:“下雪喽——好滚雪球喽——”
又有大人喊:“丰年好大雪!”
重新认识了郭老三,郭老三在他心目中刷新了形象。玉石西施高兴过后,又有些许失落,呆呆的目光由楼梯口,缓缓转向窗外,只见灰蒙蒙的空中弹棉絮似的,大片大片的雪花随着冬风,在老街黑瓦白墙间的弄堂里飘飞着,翻滚着,偶尔有一两片雪花栖息在窗玻璃上,立即被室内透出去的温热化去,似成泪水在玻璃上慢慢往下渗流。
此时,老街的石子路上已被漫天飞舞的雪花盖上一层薄薄的积雪,郭老三脚上那双老北京布鞋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铅灰色的上天仍在不断地往空中、往地下飘散着鹅毛大雪,模糊着天地之间的轮廓界限,抬头远望,看不清哪是天边哪是山边哪是城市的边际。
哎——在这茫茫大千世界,处处有迷途啊……
2011年10月21日至2012年1月27日草于吉林白山
2012年3月6日至2012年4月10日修改于北京
2012年4月18日至2012年5月18日再改于金华
2015年12月26日日至2016年1月23日最后改于金华
2017年6月15日至2018年1月26日连载于阿里文学、书旗
跋
长篇《老街》出炉之前,读她的最早一个是施晨光,最后一个是吴拯修。
晨光是我学画恩师施明德先生之公子,他不仅是造诣颇深的一位山水画家,且是一个读书颇多、有着独立见解的老“愤青”。2012年仲夏,我将《老街》初稿给他看,他在主动要求撰写的《说说老古和老古的书》一文(载于人民日报出版社《岁月留痕》)中如是说:“我已经多年不读这类了,但老古的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阅罢,我对老古说:‘或许当年你不该离开学校,好好教书,致力于写,也许早就成为著名家了。’”
其实不然,生活永远是第一的。我自认为,我的智商并不高,假使真如晨光所说,我在中能够“把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端,不经意间揭示得淋漓尽致”,那全因为十三年的教师生涯、十三年的记者、十三年的商人,让我所见所闻所历太多的社会种种。当我离开电视媒体这一社会公器之后,我已无法在公共平台发声,只能躲进这个可以“成一统”的小楼里施展拳脚了。因而,以新闻的素材写,以的笔法写新闻,成了我绕不开的圈子。
吴拯修先生,我原本不认识。2013年9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岁月留痕——古开法新闻品集》,由于友人金晖曾转送我吴拯修先生专著《问教余秋雨》,我读后深为吴先生质疑的勇敢、学问的扎实以及语言的幽默所折服,便托金晖回赠了一本拙著给先生。据说先生“一口气”阅完后写了篇书评《在“背后新闻”的背后》,并在我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投给了媒体(发表于2013年12月26日人民网)。我从友人处得知此事,请他将此文发我看看。
先生在《在“背后新闻”的背后》一文中,称拙著为“新近看到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古开法的《岁月留痕》不仅可给新闻和新闻理论研究提供讨论研究的案例,后人也可将这本书为新闻发展史的历史资料来研究”,我在惶恐于先生溢美之余,更感激他指出拙著之不足:“不能不说,古开法的‘清官情结’是该书的一个缺陷。”“古开法‘契友晨光’对他如是评价:‘老古骨子里不过是不想做‘佞臣’而已。”“他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新闻人”。
我上网搜索了“吴拯修”词条,这才知道,先生学数学出身,且哮喘缠身,退休后操笔挑战“大师”余秋雨,出了三本专著,第一本专著竟投了六十余家出版社,最后才得见天光,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毅力啊!先生与我之契友晨光一样,都是敢说真话的独立批评家,他们都认为背后新闻的背后种种怪像之存在,“追根寻底,依然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真正的文艺批评长期缺席、被金钱权势绑架了的、梦呓式的、廉价的陈词滥调充斥版面镜头之当下,像施吴两先生这样的真言就显得尤为弥足珍贵了。
之后我与吴先生在友人处有了第一次的见面,我表达了对他勇敢的钦佩,他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了,有什么可怕的?”
是的,我先前是不是太“中规矩”了?《老街》初稿的书名,是某城市一个真实的古城名称,书中故事发生地也全在这里。之后,二稿三稿中我将书名改为老街,并将故事发生地由中国某个城市的名称改为月州。这样一来,的可读性感染力自然有所削减。
与拯修先生的初次交往,让我勇敢了起来,于是我对《老街》了最后一次修改,将月州改回到了“婺州”,并在情节上“勇敢”的一大步。
话说回来,不管是月州还是婺州,《老街》只是借了这个亲切的古街名而已。老街,不过是个箩筐,我将生活中我所感兴趣的青菜萝卜统统往里装。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中所说:“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力的。”
我万万不敢与钱先生这样的大家攀附,更不至于胆大妄为到拿拙与《围城》这样的伟著类比。但钱先生一样的担忧还是有一点的,因为《老街》是,皆虚构,皆幻想,并无实有的指向,希望认识和不认识我的人切勿索隐,更别附会。
当然,真诚的批判,我是高兴的,如施晨光、吴拯修等先生批我《岁月留痕》的缺陷。清官情结是个疤,但它是历史的真实,在不靠清官靠制度的顶层设计没有出来之前,有清官总比没清官好,清官多总比清官少要好。我们不得不承认,你我至今仍生活在一个清官下面讨生活的时代,包括讨厌清官情结的人。即便要结束这个清官下面讨生活的时代也不得不靠清官来实施。也许《老街》仍然割不断这样的情结。
有趣的是,迄今为止,有三个人不约而同地称我为唐吉诃德,除上述两位评论家在评我新闻品集时这样说以外,还有一位是当年被我批评而愤怒不已的某新闻当事人(见《岁月留痕——古开法新闻品集》第214页)。唐吉诃德,我并不介意这样的称谓,因为我的理想主义处处碰壁,与堂吉诃德横枪跃马追求公平所带来的遭遇并无二致,只是我手中生锈的长矛指向的对手并非虚幻中的“风车”,而是现实中处处可见乃至今天仍不少见且异常坚固的“城堡”。
如前所述,如今我这个堂吉诃德手中连一柄锈矛也不复拥有,唯有躲进“乡村客栈”幻想我的风车、我的羊群、我的挤奶姑娘去了。
2018年1月26日微信搜索公众号:wmdy66,你寂寞,小姐姐用电影温暖你
(大雁文学WwW.XiaoYanWenXue.CoM)
六年前,他成家族弃子,遭受陷害,与女人发生关系,被迫离开。六年后,一代战神,重返故里,只为让妻女幸福一世。...
父亲重病,我辞职回乡下照顾,却意外发现了嫂子的秘密原来她竟然...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昔年纵横天下,笑傲人生,而今偏安一隅身有美女相陪,令丛林之王俯首称臣,天下几人做得?方正东的人生有了房东的生涯之后,更精彩,更具人性魅力。房东生涯不是方正东辉煌的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起点。一个只属于方正东的房东人生,也许尽收天下美女,也许尽收天下土地,也许尽收天下人才,也许尽收天下权力,也许一切皆有可能。...
资产千亿的霍家继承人霍不凡,被谋杀后重生在了一个底层男子的身上。在头疼如何面对这对不知情的母女时,霍不凡发现真凶已经将他的替身推至台前,意图窃取霍家的资产。唯一的办法,就是扎根于这个近乎破裂的家庭,从零开始,快速崛起,与幕后真凶抢时间。可是,万一时间长和这个漂亮到极点的老婆处出感情怎么办?护爸狂魔的可爱闺女不解的昂起头爸爸,你怎么不跟妈妈一起睡了?...
徐白,小学开始每天天色没亮的时候就爬起来边走路,边背书,自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各类小说,不论是影视歌星还是各类八卦,绝对和他沾不上边,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强人。踏上社会终于看了第一本闲书,于是他的生活变了有道是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作者凉夜萧萧的经典小说冷王盛宠惊世废柴妃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冷王盛宠惊世废柴妃一朝魂穿,杀手女帝成废柴小姐,她随身戒指空间,逆天升级,开启打脸装逼模式!虐渣二叔气二婶,吊打白莲妹妹,瞎了几大长老的狗眼,气的凤家人上串下跳!在这个神,人,魔,妖当道的异世,风起云涌,她的龙图腾秘密泄露,人人觊觎杀之,这时战神夜王上线护妻,她偶尔学习修炼升级,偶尔调戏调戏美男,堪称人生一大美事!无双阁主?魔界公子?反派人物也看上她了怎么办?某帝尊的醋坛子打翻汐儿不仅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