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吕文焕极不情愿地带人去包抄襄阳城的后路,路上走的特别慢,这就给郭襄等人离开,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原来这是阿术故意安排的,让其他人去围堵襄阳城,他们必然会将出城的人赶尽杀绝。而让吕文焕去,既可以给出城的人一条活路,又能让吕文焕借此机会立下功劳,以后更好地在蒙古军中做事。
吕文焕毕竟是自己主动投降了敌人,确实理亏呀,所以围堵襄阳时,他的态度非常消极。蒙古军对所有抗拒之人都不会手下留情,何况是对他这个坚守六年,杀了无数蒙古人的大宋名将。
后来的吕文焕总体来说混得还不错,忽必烈对他一直相当的客气,还派他参加了不少对外作战。甚至有人诬告他意图谋反的时候,忽必烈想都没想,就判了那个人诬陷罪。
其实在宋朝时,吕文焕的官阶并不高,守襄阳时他仅为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他出身宋末著名的武将团队吕氏家族,在镇守襄阳以前也曾经略过贵州地区,还在鄂州、四川等战场与蒙古军作战,累建功勋,皇帝给他的嘉奖令中评价甚高。
当时吕文焕并不是京湖战区的最高统帅,最高统帅是吕文德,也是吕氏军事家族的一员。
吕文德虽对宋守土有功,但过于贪财且目光短浅,在襄阳之战中,他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为小利而同意蒙古人在襄阳城外设置榷场做买卖,后来竟然同意他们筑城墙于襄阳东南,致使后来南北援军受阻城下。
吕文德所犯的另外一次错误是蒙古人已围困襄樊,并筑寨以作长期之备,吕文焕报吕文德请求趁蒙古筑寨未成之时,夹攻破敌。
但吕文德不听,自持“兵储支十年“而否决了吕文焕的提议,直接导致襄樊被蒙古大军围得水泄不通,史载,听说他这种说法后,蒙古军中“识者窃笑之“。
吕文焕对他这两次重大失误是有清醒认识的,不厌其烦地劝了好多回,但无奈吕文德根本听不进去他的话,他也只能暗自伤怀。他也曾六次主动出击,想突出重围,但均无功而返。
其实当时大宋朝庭也对襄樊战事十分地看重,曾组织过不下十次增援,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但所有这些增援的人马,都没能总冲破蒙古大军设在城外的壁垒,甚至连一次战胜的纪录都没有,吕文焕只能“南望恸哭“。
在他做了所有的努力,他可以死,但是他不能看到身后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如同樊城那般,成为死寂一般。所以最后在确认不会动百姓的情况下,他和儿子一起,打开了他们曾经不想放弃的城门。
为了不让更多的百姓受害,他主动请命,去劝服他的同僚。忽必烈确实用了很多宋的官员,百姓也都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
一说起投降叛国的人,世人对他们大多都是鄙视的态度。在很多时候,这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甚至还会影响后世人对于他们的看法。
对于忠心耿耿的忠臣,那些投降的人更是让人产生厌恶。在很多人都眼中,这两类人是不可能共存的。不过,在有些时候,可能这相反的两种人,都是会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
吕文焕就是那个让人感觉十分矛盾的人,他曾经也想做一个忠臣,成为大宋王朝的顶梁柱,为大宋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现实面前,理想总是不堪一击,他最终成为了自己也看不起的那类人,迫不得已的。
不管他吕文焕怎么样,他前途如何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郭靖黄蓉夫妇二人仍然没有放弃襄阳城,仍然在抵抗着如潮水般冲进来的蒙古人。
他吕文焕可以投降蒙古人,郭靖绝对不行,母亲李萍为了让他保全民族气节,宁愿一死,也绝不让他为蒙古人所驱使,去替他们攻打大宋。
为了替父报仇,他独自南下,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般的经历,在性格方面,他有些呆、傻、蠢、木讷、不善机变,可那只是表面现象,后来的他越来越沉稳,逐渐演变到以不变应万变。
他所表现出来的以”仁“为核心的质朴厚道,在中原武林几乎人见人爱,许多武学大师都愿意教他武功,这是他习武的内在基础和优势。
在武学方面,他表面上看起来是记忆差,反应慢,接受愚钝,学不会精巧招式,可是他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既然精巧的招式无法熟练掌握,那就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求转变,不如择其能学而学,用心专一而不贪多,持之以恒而能循序渐进,以勤为径而终能从渐悟到顿悟的大智若愚的武学境界。
可是空有武学境界,郭靖是不可能成为大侠的,他明白“天下为怀,苍生为念”才是侠的最高理想。ァ78中文ヤ~⑧~1~ωωω.7~8z~w.cò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