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秒记住【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佛陀时代(.shg.tw)”!
佛世时开天眼、开慧眼者比比皆是,比如阿那律在佛弟子中便号称天眼第一。佛在祇园为无数信众说法时,阿那律在人群中坐着打瞌睡。佛见他睡着了,便说了一偈:“受法快睡眠,意无有错乱。贤圣所说法,智者之所乐。犹如深渊水,澄清无瑕秽。如是闻法人,清净心乐受。亦如大方石,风所不能动。如是得毁誉,心无有倾动。”
阿那律因为闻法欢喜,不知不觉进入了色界无想定,心里虽然没有杂念,身体也很舒服,但却失去了觉照。因为是昏沉定,不是正定,佛将其归为睡眠一类。如果常修此定以为得意,命终后便可往生色界无想天,梵语音译阿毘耶陀天,意为无智,或无想无觉。此天以有想为恶,以无想无觉为善,天寿五百劫,基本上是长眠不醒,一旦醒觉即会堕落。因为四禅是有想定,无想高于有想,故其位居四禅天之上,与四空天一样,不能见闻佛法。
所以佛在偈颂中说,闻法信受很快乐,因为快乐而睡眠,因为睡眠而无杂念。智者乐听贤圣说法,因为闻法而心地澄明,就像清澈见底的深渊水。如此闻法之人,心地清净而又清醒,满怀乐受与法喜。好比屹立风中的大方石,无论毁誉都无法动摇其信心了。
佛将阿那律叫醒,对他说:“阿那律,你是畏惧王法和盗贼,才做了修道士的吗?”阿那律说不是。佛说:“你是因为什么才出家学道的呢?”阿那律说:“我是因为厌倦了生老病死,忧愁苦恼,我想灭苦,所以才出家学道的!”
佛说:“你是族姓子,有坚定的信心出家学道,世尊今日亲自说法,为什么你在法会中打瞌睡呢?”
阿那律站起身来发誓说:“从今以后,即使我身体消融腐烂,也不会在佛前打瞌睡了!”从此,阿那律开始精进修行,强迫自己彻夜不眠,但是不能克服睡意,又伤害了眼睛,视力也开始下降了。
佛对他说:“懈怠固然是一种缠缚,但是过于精进却和调戏一样,妨碍修行,你应该适中而行!”阿那律说:“之前我已经在佛前发过誓了,我不能违背誓言!”
佛让名医耆域给阿那律治眼,耆域说:“阿那律需要睡眠,然后才能治眼!”
佛让阿那律卧床休息。佛说:“因为六根等一切诸法,都需要食物才能生存,无有食物就不能生存。眼睛以睡眠为食,耳朵以声音为食,鼻子以香气为食,舌头以味道为食,身体以细滑为食,意念以法相为食,我现在也说涅槃以何为食!”
阿那律问:“涅槃以何为食?”佛说:“涅槃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达到无为!”阿那律说:“世尊虽然说眼睛以睡眠为食,但是我不能睡眠!”
就这样,阿那律坚持不睡,结果在缝补旧衣服时,他的双眼突然失明。幸运的是,随着四念处的功夫得力,也打开了天眼。
日后,佛游化在跋耆国牛师子园时,阿那律与舍利弗等七贤士共论禅林乐住法,佛称赞阿那律“以天眼观三千世界,犹如有眼之人掌中观珠而无疑难!”
阿那律自己也说,我因为善修四念处开了天眼,我看小千世界,就像明眼人站在楼上,看楼下空地上的一千个土墩子;我观千须弥山,就像在高山顶上,观山下一千个多罗树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佛游化至舍卫城西,今德里一带的婆奇瘦,住鼍山怖林鹿野园时,阿那律住拘萨罗枝提瘦国,在湖心岛上安静的树林里坐禅思惟,想出了八大人念的前七念:
“道是从无欲中得到的,不是从有欲中得到的;道是从知足中得到的,不是从贪得无厌中得到的;道是从远离聚会中得到的,不是从乐于聚会中得到的;道是从精勤中得到的,不是从懈怠中得到的;道是从正念中得到的,不是从邪念中得到的;道是从定意中得到的,不是从乱意中得到的;道是从智慧中得到的,不是从愚痴中得到的!”
佛感知到阿那律的意念活动,立即“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以此定力脱离肉身,以同等相貌的“身外身”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忽然出现在阿那律面前,随即出定。
佛说:“善哉善哉,阿那律陀,你能在安静处如此静坐思惟,这很好,你再从如来受持第八大人念,即思维道是从不调戏、乐于不调戏、行于不调戏中得到的,不是从调戏、乐于调戏、行于调戏中得到的。如果你修成此念,就一定能成就四禅。成就四禅以后,你心无贪欲,粪扫衣就是最好的衣服,常行乞食就是最好的饮食,住在树下就是最好的精舍,坐在草座、树叶座上就是最好的宝座。这样的话,你现前就能得到安居,即使云游四方,也能安乐无忧。我尚且不会说你善法停顿,更不会说你退步。只会说你昼夜增长善法,而不会衰退。如此,你不成阿罗汉,也成阿那含,二果必得其一。总之,你应当成就八大人念与四禅,然后就很容易在这片林中安居夏坐了!”
接着,佛又为他说五阴无常无我之法。阿那律闻法后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成阿罗汉。佛入如其像定返回住处。
阿难手执拂尘侍立佛后。佛从定觉回顾阿难说:“通知园子里所有的比丘,都到讲堂上集合!”比丘集合完毕,佛到讲堂上就座,讲解八大人念或八大人觉。
所谓大人,俗称大人物、伟人。婆罗门称转轮圣王与佛为大人。佛教或称大人、大士、大丈夫,除转轮圣王外,泛指阿罗汉、辟支佛、如来佛等解脱者。
佛说:“诸位比丘,我现在为你们说大人八念,你们注意听,好好思念。大人八念说的是,道从无欲而得,非从有欲而得;道从知足而得,非从无厌而得;道从远离而得,非从乐于聚会、心系聚会、参与聚会而得;道从精勤而得,非从懈怠而得;道从正念而得,非从邪念而得;道从定意而得,非从乱意而得;道从智慧而得,非从愚痴而得;道从不调戏、乐于不调戏、修行不调戏而得,非从调戏、乐于调戏、修行调戏而得。
第一,何谓道从无欲中得,而非从有欲中得呢?就是说比丘得无欲、得知足、得远离、得精勤、得正念、得四禅、得智慧、得不调戏,自己知道就行了,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无欲我如何等等。
第二,何谓道从知足得,而非从无厌得呢?就是说比丘要做到知足常乐,衣能蔽体,食能果腹就够了!”
曾有众多比丘住在拘萨罗人间树林中,终日闲谈嬉戏,放纵六根贪着六尘,心意散乱而不得定。林中住着一位天神,见这些比丘言行不正,很不喜欢,就说:“以前住在这片林子里的佛弟子僧,能慧观世间无常,无论乞食,还是接受床卧具等供养都不贪着,因而获得解脱。如今住在这里的人比不上他们!”
比丘问天神:“你是厌恶我们,想要离开我们吗?”天神说:“不是说哪个人不好,而是指出总体上的缺点,谁能精勤修行,我依然会归命敬礼他的!”比丘接受天神的劝导启发,专精思惟断除烦恼,终于修成阿罗汉!
需要注意的是,知足不贪是对五欲而言,对佛法则应多修而无厌足。如佛自称我“于诸善法未曾知足”,常乐进升上上道,正是因为如此精进不懈,所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要求比丘“于诸善法不生足想”。舍利弗也说:“世尊弟子贪修行法,不贪利养;比丘贪着于法,不着于财!”
贪的含义是求多,不知足。只要未成道便勿得少为足。特别是初学者对佛法知之不多知之甚少,学佛求法理应如饥似渴贪得无厌,此为正见正精进。佛与圣众都是“贪着于法从无厌足”而得成就的!佛法是出世法,多修出世法不会助长世俗的贪念,只会越学越自在。若因“学佛”而生贪着,便可断定所学非佛法。
“第三,何谓道从远离得,而非从乐于聚会、心系聚会、参与聚会而得呢?就是说比丘要从身心两方面做到远离聚会!”
有家有业应酬多,家业和社交圈子越复杂牵挂越多,有牵挂就不容易入定,无牵无挂心里才踏实。出家了拖累少,理应“远离于放荡,日夜常思禅!”佛在祇园时,那伽达多住在拘萨罗人间林中,常与在家或出家人早出晚归。林中天神心想:“这不是比丘的作法,住在林中与众多在家、出家人交往频繁,我应该设法启发他醒悟!”就说:“比丘旦早出,迫暮而还林,道俗相习近,苦乐必同安,恐起家放逸,而随魔自在!”比丘果然醒悟,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露水夫妻...
上门女婿叶洛,每天受尽白眼和侮辱,直到有一天,他继承了五百亿...
无尽凡尘,万古诸神并立,太古万族雄起,上古宗门昌盛,人神本一界。而近代却武道凋零,界位分割。当万古神魔复苏,太古万族崛起,上古宗门显现之时,看李默然如何战灭一切,成就至强神位。指点山河,山河破碎。拳动九霄,天地轰鸣。神印法诀,镇压万里。一声令,诸神应,一声喝,八荒震动。读者作者交流群号413872433...
一纸婚约,她从罪臣之女变成忠义侯府最受人轻贱的小侯妃,夫君嫌弃,婆婆刁难,恶奴陷害,情敌追击,她却在困境中一步步强大起来。一纸休书逐出侯府,她摇身一变却成了当朝最显赫的凤来侯,手握聚云神弓,涅槃重生。...
主角穿越到了清末,带着一个猎杀面板。为也生存,也为了在这个内外交困多灾多难的时代尽份绵薄之力,唯有对敌对人物一一猎杀…...
丛林深处,猛兽横行,又到了寒季虎崖堡猎户们储备食物的时节,一个少年在猎手中悄然崛起成为新秀神箭手,一切从阿爷手中的星蟒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