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76章(第1页)

此说,大乘见道人身中,具大功德胜利之见道。

弥勒菩萨说,我这本现观庄严论里头所说,这个身内的功德成就了,才能谈到见道,见道还要靠这个肉身的。

道相智所摄之见道中,有十六刹那。

刹那之间就见道了,这是弥勒菩萨给我们分别的。

佛清净为最清净者,由于能治所治次第断过门中,许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性故,是能尽清净三界诸障之真对治故。谈到对治法门,学佛修道不是一个药方就可治百病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法。当你修持时,忽然一下空了,空久了就昏沉,睡着了,这时就需要对治,就要不空,提起&ldo;有&rdo;来。&ldo;有&rdo;久了,就又散乱了。所以打坐做功夫要晓得对治法门。

有人问:有时候念佛、念咒子或做观想,做得很好时,怎么后来不行了呢?

因为你觉得好,你心中想,这一下好啊!很定啊!事实上已经在散乱了。越搞越被散乱拉走,当然就不好了,又不晓得对治。修行人对各种方法,不论外道内道都要知道才行。在某一种境界,应该赶紧要修某一个法门,不能再搞原来那个方法,再搞就要出毛病。尤其我们的心理,多少的业障,很难把它调整过来,所以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对治方法。所谓&ldo;法门无量誓愿学&rdo;,不是只限于一门,认为自己这个对,其他都不对,那就错了。

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切清净对治法的重要。唯有佛的清净境界是总对治法。能对治的与所对治的,要恰如其分才行。比如我们散乱要修止,昏沉要修观,落昏沉要炼气,气炼多了也会出毛病,所以要恰到好处。能治、所治各种法门都要学。

对治法门学了做什么?次第断过,把我们的习气渐渐转变过来。这次课程讲见地、修证、行愿,但行愿没有谈,因为很难做到的。习气过错是不可能断的,但心理行为及习气不能断,是做不到身内的功德成就,所以功夫不会进步。等到你身内功德成就了以后,身体方面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变化,向胜义方向转变,这个道理是呆板的,这本经典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可是这里又告诉我们,习气是次第慢慢断的。比如刚才讲,得了定,意念清净时,别人的一点错处都看不惯,是什么道理?等于自己把镜子擦得太亮了,太干净了,一点灰尘都不能落,落下来就看得清清楚楚,看了就讨厌,就要擦掉,不能容纳尘垢,起了瞋心。因此只喜欢清净,不喜欢尘垢,这是功德不圆满,也是过错,赶快要断,非断不可。这些佛经上都讲了,修持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能治所治次第断过,这个法门当中,是大乘的修道,由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性故。大乘的修道境界,妄念空了,清净本性出来了,是自性&ldo;能&rdo;清净,只得&ldo;能&rdo;,而去妄念亡&ldo;所&rdo;不行。&ldo;能所双亡&rdo;又还不行,要&ldo;能所双融&rdo;。所以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平等无分,这才叫大无分别心。这样才能够尽清净三界一切障碍。这也就是一切障碍的真正对治,既不落空,又不著有。

这些都是讲理论,如果懂了,晓得既不落空,又不著有,那么平常所学的外道也好,那些著有的都可以修了,为什么?因为对治的时候需要用,调心的时候要用。所以知识学多了以后是个大障碍,但是成道了以后,反而怕你懂得不够多,你越懂得多,教人度人的方便越大。所以大般若经上讲:大般若如大火炬,什么东西都不怕丢进来,好的、坏的,越丢智慧光明越大。具大般若智慧的人,不怕你是外道,或染污什么,你尽管来,来得越多,他的般若光芒放出越大。

第二个比方,大般若如孔雀鸟,所以密宗有个修法叫孔雀明王。为什么如孔雀呢?孔雀专吃有毒的东西,蜈蚣、蝎子,越毒的东西对它越好。毒品吃多了以后,羽毛越漂亮,没有毒品吃,它的营养就糟了。所以大菩萨能够下地狱,能在六道中度众生,吃了毒药,羽毛更光彩,智慧更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一切法门皆是对治。

此处之诤者,谓下下等九种修道,断除上上等九种实执不应道理。

古代的大祖师们已经发生争论,说用外道的法门来修无上道法做不到,不可能。这里的争执是说:下下等九种修道,断除上上等九种实执,没有这个道理,不合逻辑。

譬如羸劣士夫不能摧伏强力怨敌,于劣怨敌不须强力士夫。比如身体衰弱的人,怎能摧伏强敌呢?

如是下品修道不能断除上品实执;断下品实执不须上品修道故。

下品修道方法的人,如果路走错了,决不能成就上品佛道,而且断下品习气,深生染著,也不需要般若那么高的修法,这些都是人的意见之争,千古皆然。

答云无过。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劳;洗除细垢,须大劬劳。如是能治所治亦应理故。弥勒菩萨说,这个不是问题。等于我们洗衣服一样,衣服太脏,就用力一点;不太脏的,轻洗一下就好了。下品修道的毛病大,做功夫要勤劳一点;功夫毛病浅一点,就少修一点,这并不是问题。

一切智品第四: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大乘修道,般若成就,即禅宗所讲的顿悟法门。

现证无我慧所摄持,复是小乘现观种类,即一切智相,界遍一切圣者皆有。观待世俗事是破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观待世俗事是破寂灭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悲不住寂灭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现在讲大乘,就是禅宗所谓立志顿悟。你天天求悟,悟了干吗!不悟多好,不悟这个世界很好玩,悟了以后世界如梦,那还有什么好玩的。不好玩何必学呢?学佛修道有两个目标: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是,智不住世间,悲不入涅槃。简单一句话,悲智双运就是菩萨道,再换句话说,就是智悲双修之道。到了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就是佛的果位,智悲双运也就是这个道理。

修道的人,第一步功夫先证到&ldo;无我&rdo;。这个智慧境界所饮食的,有小乘现观种类,即小乘境界见到空一切智相,见到空的境界。这个范围,凡是圣人界遍一切圣者皆有‐‐凡是圣人都见到空的这一面。这句话讲得多痛快,也最伟大。凡是圣人,不管儒家、道家,乃至其他宗教,一定见到空的一面,才能够称圣。

观待世俗事是破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看世俗很厌烦,要出世修道叫观待。待是相对、对待的意思。

世俗的事情拿空来破它,是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理论上达到智不住三有,见地上见到空,如落在空的一边也是小乘,更何况你那个空的境界还不究竟。见到空的人就是憨山大师所讲: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大乘见到空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智相。这个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于佛的果位。悲不住涅槃的道理也是一样。

热门小说推荐
网游之百兽之王

网游之百兽之王

苏浩本来想在奇迹里面玩一个刺客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选择了猎人,做一个近战强悍远程牛逼宠物逆天的猎人,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从车祸的昏迷之中醒来以后,不仅记起了自己昏迷之前的车祸,记起了自己的爱犬米莎,还记起了一件可怕的事情踏上百兽之王基洛尔的道路,成为统御众兽的新兽王吧!...

武道天途

武道天途

一次意外的事故让莫然穿越重生,来到了勇武大陆。本以为能安然的享受重生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不料并没有逃离命运的束缚,穿越的秘密父母的血仇爱人的踪迹,一切的迷局,成了他奋斗的目标。从此,莫然踏上了坎坷的修炼天途。武者武士武卫武师武尊武狂武圣武神,当莫然一步一步走上了武道巅峰的时候,答案终于浮出了水面。...

龙珠之有罪

龙珠之有罪

妖娆血花同人-----★穿越到强者如云的龙珠世界,一步又一步走向颠峰。★本书贯彻虐人主义,就是拿着菜刀追着别人去砍那种。★无论是地球人也好,神也好,外星人也好,都被主角揍过。★用拳头说话,男人的世界。★圣经上的一句话用来形容这本书孩子,你有罪!-----龙珠题材总推荐总收藏总点击第一。全新流派的产生,已经纳入百度百科,本书为代表作。...

时颖盛誉

时颖盛誉

盛誉深爱一个姑娘,爱了整个岁月。爱她天真烂漫机灵狡黠,更爱她的骄傲与偏执坚强与阳光。...

永生才能不灭

永生才能不灭

以全族之力,转世重生,是否能破开这天地囚笼,带领本族重返万界巅峰,永生之后是否能够真的不死不灭,且看叶凡一步步走出不一样的道路。...

商路仙途

商路仙途

一个地球上穿越而来的小商人,修仙资质低劣,本处于修真界的最下层,可却敢拼敢为,又善于发现商机,屡屡能发现别人视为废品的异宝,从而将其转化成巨大的收益,拥有大量的修炼资源,修为飞进。但总有无数的奸商小人总在或明或暗的给他使绊子穿小鞋,试图把他挤垮,甚至想夺其产业杀害于他,可他却总能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甚至棋高一招,使对手狼狈不堪。斗奸商,除恶修,赚灵石,他在修真界商场风光无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