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史学研究]《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作者:康春林【完结】
文案
有着7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演变及其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世界的影响亦是不同寻常的。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成就并在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足以与当今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相抗衡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何以在80年代未、90年代初的短短数年间迅速瓦解,人们在思考,在探讨,试图从不同的方面找出答案。&ldo;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do;。苏联的演变及其解体是一个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激化的后果。这里既有现实的直接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就其历史上出现的问题而言,既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也有受客观因素制约而产生的,而且往往这两者又很难截然分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采取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分析研究,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使社会主义事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本书取材于1936年8月至1938年3月在莫斯科进行的三次公开审判,它们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苏联历史上的肃反扩大化问题。事情发端于1934年12月1日,当时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的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被凶手尼古拉耶夫枪杀。为追究杀人凶手及其后台,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先后于1936年8月、1937年1月和241938年3月在莫斯科进行了三次公开审判,相继认定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布哈林、李可夫等联共(布)重要领导人与此案有关,并认为他们都是受原联共(布)领导人之一、后流亡国外与国际帝国主义勾结的托洛茨基指使,企图篡党夺权、颠覆苏维埃政权,将他们定为反党反苏的反革命集团首领,于1936年至1938年加以镇压。受此案株连而被杀、被监禁、被流放的共产党人数以千计,造成极为恐怖的气氛,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恶劣影响。50年后,苏共领导层几经变化,至1988年,苏共中央将此案定为冤假错案,所有被告,除第一次公开审判的组织策划者之一的雅哥达外,全部予以平反。这一历史公案,在当时震惊世界,延至今日,人们仍在反思、探讨,并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毋庸讳言,教训是惨痛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粉碎了包括14国武装干涉在内的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执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这时执政党的首要任务理应是调整政策,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当时的苏共领导却错误地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阶级斗争会越来越尖锐。&ldo;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他们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他们愈要危害苏维埃国家,他们愈要抓紧最绝望的斗争手段来作最后的挣扎。&rdo;1他们还将党内的意见分歧看成是敌我矛盾,本应运用批判的武器,却用武器来批判,开创了对党内思想斗争采取&ldo;残酷斗争,无情打击&rdo;的先例。这种作法,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这种极端的高压政策,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而且为极&ldo;左&rdo;和&ldo;宁左勿右&rdo;的思想制造了温床。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自然会引起思考,并从中总结汲取必要的历史教训。
-----------------------pa3-----------------------
作者收集了这一历史公案的大量有关材料,包括当时庭审的口供、证词,记者的报道,刊物的评论,&ldo;犯人&rdo;后裔及亲友的回忆文章,80年代苏共中央的甄别文件,以及西方国家的有关著述。这样丰富的资料,无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苏联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作者着力叙述这一桩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将令人眼花缭乱的材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理出头绪,并对公审中的破绽、暴露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所掌握的资料,作出了分析和推断。对案件所涉及的大小&ldo;案犯&rdo;的生平和事迹,对案件审理过程和结果,书中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说明。语言通达流畅,表述清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观点仅是一家之言。如前所述,莫斯科公开审判的反复出现,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其中个人因素的作用。&ldo;千秋功过,后人评说&rdo;。至于本书所涉及的斯大林在基洛夫被杀和处理这一案件中的动机、作法和责任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历史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必定会作出符合实际的公允评价。本书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26无论过去和现在,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对最惨重的失败也能给予十分冷静的估计,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应该怎样改变我们的活动方式。因此应当宣言不讳。这一点,不仅从理论的真理来看,而且从实践方面来看,都是重要的和值得注意的。‐‐列宁
-----------------------pa4-----------------------
序幕基洛夫被刺整个事情是从1934年的一个晚上开始的。‐‐赫鲁晓夫列宁格勒,伟大的十月武装起义司令部斯莫尔尼宫。1934年12月1日下午4时半,这里突然响起了两声凄厉的枪声。二楼走廊,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党委书记基洛夫一声不响地躺在血泊中。罪恶的凶手列昂尼德&iddot;尼古拉耶夫,由于过度惊吓,开枪后喊了几句话便昏倒在基洛夫旁边。闻声涌向走廊的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触目惊心的场面。基洛夫的死震动了苏联大地,也震动了全世界。这一事件的巨大影响,不仅是因为基洛夫在苏联党和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信,也不仅是因为基洛夫是众望所归的党的总书记的接班人,它的潜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是当时普通的人们所不了解,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本书所要叙述的莫斯科三次公开大审判,即1936年8月、1937年1月和1938年3月的公开审判,就发生在基洛夫事件之后。它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剧,而由基洛夫事件揭开了它的序幕。斯大林去世后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ldo;整个事情是从1934年的一个晚上开始的。&rdo;1他所说的就是基洛夫被杀的那天晚上。基洛夫是被尼古拉耶夫杀害的。但是,他为什么要杀害基洛夫?是个人作案还是有人幕后指使或者集团作案,是刑事犯罪案件还是政治谋杀事件?对于这些问题,50多年来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桩个人报复事件。目睹基洛夫被害惨景的人回忆说,当时一个陌生的人躺在离基洛夫两三步远的地方,歇斯底里地喊着一句话:&ldo;我向他报了仇!我向他报了仇!&rdo;21934年12月3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报告说,凶手名叫列昂尼德&iddot;瓦西里耶维奇&iddot;尼古拉耶夫,曾在列宁格勒工农检查院工作。他1904年生,曾多次变换工作。1933年10月至1934年4月在十月革命史和党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因拒绝支援交通工作的动员和诬告一些领导干部,1934年4月被开除出党,解除公职。尼古拉耶夫向斯莫尔尼区党委提出了上诉,再次受到严重警告。区党委负责调停工作的人指出,尼古拉耶夫粗暴无礼,他说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要求工作但不满意提供给他的工作,而要求担任领导工作。当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日丹诺夫、雅哥达,以及列宁格勒市委第二书记丘多夫和州内务局领导人,审问尼古拉耶夫的时候,他再次歇斯底里地发作并且大喊:&ldo;我干出了什么呀!我为什么要这样干?&rdo;3这样一个处于歇斯底里状态的人,是具有进行个人行凶报复的作案基因的。几天以后,在内务部的刑讯之下,尼古拉耶夫改变了自己最初的供词。说他是地下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团体的成员,他的行动是受命向党进行报复。但是,除了尼古拉耶夫之外,受审的绝大多数人都未承认这样的罪行。而且,尼古拉耶夫等主要罪犯12月29日即被枪决。在没有公布托‐季团体与尼古拉耶夫关系的具体材料的情况下,匆忙枪决
这是一个兵器时代,所有人修兵魂,控神兵,与命运斗,与天地争。待巅峰之时,弹指可灭十万界,挥手可断三千宇。一枚灵珠的出现,让背负家族血仇的少年,获得无尽潜力。本站为书迷更新大神兵世界最新章节,查看第一人所撰玄幻大神兵世界的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
超脱维度限制,遨游多元宇宙,此为魔女之能。书友群688300822,欢迎大家的加入。...
一个从地狱归来的男人,快意都市,娶最美丽女人,踩最狂敌人的故事。我是女神的专职保镖,别靠近我,不然总裁小老婆又要吃醋了!咦,我为什么要说小!欢迎加入vip群311749928。...
15岁独自一人回到韩国,成了一名普通的模特,经过六年的沉淀,演技的磨练,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主角的试镜机会从此走上了一条有别于综艺,歌谣的演艺之路!有人说,他是国家的国宝!有人说,整个韩娱圈的idol加起来人气也没有他一个人高!有人说,他是韩国国民认可度最高的明星!一条星耀之路正在开启!PS求推荐票,想要养肥的求顺手收藏,跪谢!...
风云龙珠,拿帕的重生,见证一段传奇。贝吉塔的骄傲,弗利萨的邪恶,短笛的亦正亦邪,孙悟空的善良,新生的拿帕怎样搅出不一样的世界,更加精彩绚丽,尽在龙珠之拿帕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