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章 全民的智利(第2页)

即使以上两种或其中一种解释构成了阿连德的行为动机,我还是认为不够充分。在我看来,即便是在当时也可以看出(而不仅仅是事后诸葛亮之见),脱离现实的评估构成了阿连德的政策基础。

政变与皮诺切特

预期已久的政变爆发于1973年9月11日,而就在政变爆发前10天,智利武装部队的海、陆、空三大分支才达成一个统一的方案。虽然一直以来,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阿连德的反对者,并寻找机会削弱他的势力,可即便是那些曝光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干预智利国内事务内幕的美国人也同意,这场政变完全是智利人自己策划进行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没有参与执行。智利空军对位于圣地亚哥市的总统府进行了轰炸,陆军则派出坦克对其进行炮轰(见插图4.3)。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无望的境地,阿连德举起卡斯特罗送给他的那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得承认,自己对这一消息一度是存疑的,我曾怀疑阿连德实际上是被发动政变的士兵杀害。不过,在智利军政府结束统治后,恢复民主政权的智利政府对阿连德的死因展开了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阿连德确实是自尽的,他离世的时候身旁没有别人。一位智利朋友向我证实了这个结论,他认识一名当时去到被烧毁的总统府的消防员,那名消防员看到了那些最后陪伴过阿连德的幸存者,包括阿连德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

这场政变让智利的中立派、右翼分子、大部分中产阶级,当然还有寡头如释重负,他们对此次政变表示欢迎,并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到那时为止,阿连德治下的智利经济混乱不堪,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够明智,街头暴力活动频发,这一切已经让人们忍无可忍。政变的支持者觉得,军政府掌权只不过是无法避免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之后智利将回到1970年以前盛行的、由中层阶级平民主导政治权力的状态。一位智利朋友向我回忆他在1973年12月参加的一场18人晚宴,那时离政变落下帷幕不过三个月。其间,晚宴的谈话主题转向这样一个问题:请在场的宾客预计,军政府还能掌权多久?18位宾客中,有17位认为军政府还能再掌权2年。余下一位宾客的预测是7年,其他人都认为这非常荒谬。他们纷纷指出,智利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过去所有的军政府都迅速地把权力归还给了平民政府。这场晚宴上没有一个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回,军政府会持续掌权达17年之久。军政府停止了一切政治活动,关闭议会,取缔左翼政治党派,甚至是中立的基督教民主党(这让中间派大为震惊),接管智利的大学,并任命军队指挥官为大学校长。

后来手握大权的军政府成员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见插图4.4)的出现很偶然,他并未参与政变前的谋划,只在最后关头加入这场政变。政变发生的前几周,智利陆军对时任参谋长施压并促使其辞职,因为这名参谋长对军事政变持反对意见。默认情况下,皮诺切特成为新一任陆军参谋长,号令圣地亚哥地区的陆军部队。那个时候,皮诺切特已算是年事较高了(58岁)。智利国内的其他陆军将领和武装部队司令都认为自己很了解他们的这位同僚,收集过有关皮诺切特的大量信息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认为自己对这个人有足够的了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皮诺切特的评价是:沉默寡言、举止温和、为人诚实、无害、友好、勤奋、务实、虔诚、朴素,是一名尽职且包容的丈夫和父亲,除军队、天主教和家庭以外,没有其他兴趣——简而言之,他不像是一个会领导政变的人。军政府本身的设想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领导者轮流执政的平等型委员会。他们在一开始选择皮诺切特作为首位领导者,主要因为他是最年长的一位,并且是国内武装部队中最大分支(即陆军)的参谋长,可能还出于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一致的看法,认为皮诺切特不具有威胁性。当军政府接过智利大权的时候,皮诺切特自己也曾宣布领导者之位会进行轮换。

可是,到了皮诺切特应该结束任期的时候,他食言了。皮诺切特不但没有下台,还成功地利用自己创建的秘密情报机关对军政府里的同僚进行恐吓。军事政权班子的事情千头万绪,经常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不过通常皮诺切特都能如愿以偿。无论是皮诺切特的同僚,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都未曾料到他的冷酷无情和强势领导,以及对权力紧抓不放的实力——与此同时,通过国有媒体平台,皮诺切特还继续展现出一个慈父和定期去教堂的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形象。

不了解皮诺切特这个人的角色,我们就很难理解1973年9月11日之后发生在智利的暴行。就好像是希特勒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皮诺切特作为宏大背景的一部分,在智利的历史进程中刻下了其作为国家领导者的个人烙印。他甚至比阿连德更令人费解。我在上文提到过人们对阿连德的所作所为的两种解释,但关于皮诺切特的残酷统治,我没能找到任何可信的解释。正如一位智利朋友告诉我的那样:“我难以理解皮诺切特的心理。”

军政府在夺权之际便对阿连德所在的人民团结阵线的领袖,还有其他被认定的左翼分子,比如大学生,以及著名的智利民谣歌手维克多·哈拉(见插图4.5)展开了围捕行动,目标是从根本上铲除智利的左翼倾向。在最初的10日内,数千名智利左翼分子被带到圣地亚哥的两个体育场,遭受严刑拷问和折磨,并被杀害。(其中,哈拉的遗体被发现漂浮在污浊的运河上,身上有44个弹孔,手指头被一一斩断,他的面容也遭到损毁。)政变发生后的第5周,皮诺切特私自派遣一名军官前往智利的各个城市巡视,将军队还未动手处理的政治犯和人民团结阵线的政客通通解决掉,这次行动在后来被称为“死亡大篷车”(CaravanofDeath)。军政府禁止任何政治活动,关闭议会,并接管高校。

政变发生的两个月后,皮诺切特设立了一个组织,该组织后来发展为智利国家情报局(DINA),这是一个国家情报组织和秘密警察部队的结合体。智利国家情报局的负责人直接向皮诺切特报告,后来成为智利主要的镇压机构。该机构因手段残忍而臭名昭著,其残忍程度超过了智利武装部队的其他情报部门。智利国家情报局建立了秘密羁留营网络,发明新的酷刑手段,让一些智利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其中一个羁留营专门通过性虐待来获取情报。例如,情报局会抓住犯人的家人,以令人难以启齿的方式在犯人面前对其家属进行性虐待,还要用上啮齿动物和受过训练的狗。去圣地亚哥时,如果你承受能力足够强,而且不怕做噩梦,那么你可以去参观一个位于格里马尔迪镇(VillaGrimaldi)的羁留营,现在它已经被改造为一家博物馆。

从1974年起,智利国家情报局开始在智利境外开展行动。最初,智利国家情报局在阿根廷投放汽车炸弹,智利前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和妻子索菲娅遇害身亡,原因是普拉茨曾经拒绝参与1973年的军事政变,皮诺切特把他视为潜在威胁。智利国家情报局随后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秃鹰计划”的国际政府恐怖主义行动,召集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玻利维亚,最后还有巴西的秘密警察头目一起开会,就跨境搜捕流亡犯人、左翼分子和政治人物开展合作。数百名躲藏在其他南美洲国家和欧洲的智利人被抓住并被杀害,还有一名遇害者当时在美国。这起事件发生在1976年的华盛顿特区,事发地点距白宫仅14个街区,智利外交官(阿连德政府的国防部部长)奥兰多·勒特里尔还有他的一名美国同事因一枚汽车炸弹而丧生。正如我此前所言,这是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前,美国大陆上已知的唯一一起美国公民遭外国恐怖分子杀害的事件。

到1976年,皮诺切特政府已拘禁13万智利人,这相当于该国总人口的1%。虽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最终得到释放,智利国家情报局和其他的军政府代理机构还是谋害了数千名智利人(大部分不到35岁),或者让他们“消失”,此外还有4名美国公民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公民也因此遇害。这些遇害者在临终前通常会遭到虐待,至少那些施虐者的部分目的是从遇害者口中获取信息。然而,不太明确的一点是,这些施虐者在多大程度上纯粹是为了追求施虐的快感。和我就此进行讨论的智利学生认为,二者都是动因。大约有10万人逃出智利,其中许多人再未归来。

我们不禁想弄清楚,一个前民主国家是如何堕落到这样一种状态的,这场军事政变在持续时长以及遭受折磨和被杀害的人数上远远超过了以往智利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军事政变。部分原因在于,在阿连德的统治下,智利极左翼分子加强武装,右翼分子则威胁称“雅加达(屠杀)即将到来”,这导致智利国内的极端化程度不断增强,暴力活动不断加剧,政治妥协的局面崩溃。阿连德在马克思主义政权设计以及与古巴的联系上比以往的智利左翼政府走得远得多,这让军方感到恐惧,并准备好采取预防性措施。据和我聊过的智利人说,另一部分原因和皮诺切特本人有关,尽管他看上去很普通,且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打造出一个仁慈、虔诚的天主教老人形象,但实际上他绝非常人。很少有文件能直接证明皮诺切特和那些伤天害理的行为有关,可能最接近直接证明的一次是他下令派遣那名军官去执行“死亡大篷车”任务。直到今天,智利的许多右翼分子还坚定不移地认为,皮诺切特本人没有下达执行酷刑和处决的命令,真正下令的是其他的军官和领导者。可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皮诺切特固定地每日或每周和他的秘密情报局局长见面,如果他没有发出明确的指令,智利国家情报局和其他许多的智利军职人员怎么可能例行公事般地对犯人施以酷刑。

在这种意义上,皮诺切特和希特勒一样,都被看作是改变历史进程的恶魔领袖。然而,我们不能把智利军方犯下的全部罪行都推给皮诺切特一个人,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他曾亲自对任何人开枪或施虐。全盛时期的智利国家情报局拥有超过4000名雇员,这些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严刑审讯,施展酷刑,还有杀人。我的意思不是说大部分智利人都特别坏:每个国家都生活着数以千计的反社会分子,只要接到命令,甚至只需要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犯下恶行。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们当中有人曾被收监入狱,哪怕是在总体而言不那么可怕的国家,例如英国或美国,不幸在此期间曾遭到监狱看守人员和执法人员的虐待(这还是在他们并未收到明确指令要对犯人施以酷刑的情况下),那么你们就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收到对犯人施以酷刑的明确指令,他们将会做到何种程度。

“否决运动”之前的智利经济

除了消灭智利左翼,皮诺切特政府治下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智利经济进行重构,扭转此前智利政府过分干预市场的模式。在皮诺切特上台的前一年半,这种转变尚未发生,彼时智利经济持续收缩,通胀率居高不下,失业情况加剧。但是,从1975年开始,皮诺切特将国家经济的管理权交到了一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顾问手里,这群人后来以“芝加哥男孩”的称号闻名于世,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在芝加哥大学受过经济学的学术训练,深受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影响。“芝加哥男孩”的经济政策强调自由企业、自由贸易、市场导向、预算均衡、低通胀率、智利商业的现代化以及减少政府干预。

南美洲国家的军政府通常会优先选择那些自己能够控制且能够保障自己利益的经济政策,而不是他们难以插手的自由市场经济。所以说,智利军政府对“芝加哥男孩”提出的政策欣然接受,这是让人始料未及的,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确定其背后的原因。如果没有皮诺切特,我们可能看不到这一幕,因为这些政策受到了部分高级军官的反对,其中一名持反对意见的军政府成员是空军总司令古斯塔沃·利,皮诺切特最后迫使他于1978年辞职。智利对这套经济政策的采纳有时会被归因于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75年到访智利,弗里德曼和皮诺切特进行了45分钟的谈话,会面后他还给皮诺切特发去一封长长的信件,写下了满满的建议。可是,会面过后,弗里德曼对在会谈中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的皮诺切特评价甚低。实际上,“芝加哥男孩”的项目和弗里德曼的建议大为不同,前者主要吸收了智利经济学家早前在一份绰号为“板儿砖计划”(因文件冗长且厚重而得名)的文件中提出的详细计划。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皮诺切特意识到自己对经济一无所知,而且他要(或曾)展示的形象是个简单的人,他觉得“芝加哥男孩”提出的恰恰就是简单、有说服力的计划。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皮诺切特将“芝加哥男孩”和他们的政策等同于美国的政策,而美国曾大力支持他,并且在智利政变结束后马上恢复了对智利的贷款项目。正如皮诺切特的其他一些行为(还有阿连德的一系列行为),这件事背后的动机也不甚明了。

不管动机是什么,皮诺切特采纳的自由市场政策包括:对数以百计的、在阿连德时期被国有化的企业(但不包括铜矿开采公司)重新实行私有化;各政府部门预算全面缩减15%~25%,从而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幅下降;将平均进口关税税率从过去的120%急剧降到10%;开放智利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智利的寡头实业家和传统势力家族对“芝加哥男孩”的改革项目表示反对,因为以前他们的那些低效的企业因受到高关税的保护而免于国际竞争,现在却不得不加入竞争和创新的行列。然而,这一政策实施后的结果是,智利的年通胀率从阿连德时期的600%锐减至9%,智利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约10%,外来投资猛增,国内消费支出上涨,出口开始走向多元化且不断增加。

伴随这些积极成果的,还有挫折和痛楚。将智利的货币——智利比索和美元钉住的决定是不幸的,在1982年为智利带来了巨大的贸易赤字,并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智利人民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均等的分配: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智利人越发富裕,但还有许多智利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一个民主国家里,有如此多的穷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在富有的寡头商业大亨的反对下坚持实施国家政策更是一件很难的事。只有在实行专制独裁的国家,上述情况才有可能发生。不过,虽然对皮诺切特并不赞同,一位智利朋友还是向我解释道:“话虽没错,可有很多智利人早在阿连德政府带来的经济困境中就已经很惨了,他们也不奢望自己的状况能得到最终的改善。”当智利人民逐渐意识到,军政府并不是一个暂时的过渡政权,而是打算继续掌权的时候,尽管军政府的专制有目共睹,但很多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智利人还是继续支持皮诺切特,因为他带来了(不均等分配的)经济效益。除那些饱受折磨和被杀害的人以外,智利社会中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氛围,阿连德治下的经济骚乱终于要走向终结,人们都大松了一口气。

正如许多智利人那样,在皮诺切特独裁期间,美国政府有大半时间对其持支持态度,因为美方看重他强烈的反共产主义立场。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公开场合否定皮诺切特践踏人权的行为,同时在经济及军事方面扩大对智利的援助,哪怕那些被折磨和被杀害的人中包括美国公民。正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所言:“……虽然他们(军政府)的行为令人不快,这个政府(即皮诺切特政府)对我们来说比阿连德政府要好。”当时的美国政府支持皮诺切特,并对他的残酷行径置若罔闻,并且之后的几任美国总统延续了这种态度,从理查德·尼克松到杰拉尔德·福特,再到詹姆斯·卡特,直到罗纳德·里根执政初期。

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两起事件的发生让美国政府开始转变对皮诺切特的态度。一是智利政府实施残暴统治的证据逐渐累积,其中还包括对美国公民施虐的证据——这些证据越来越难以被忽视。最终,转折点发生在圣地亚哥,一名智利裔美国合法居民罗德里戈·罗哈斯(RodrigoRojas)全身被智利士兵浇满汽油并点火,最后在痛苦中死去。另外一个让里根政府与皮诺切特反目的事件是,1982—1984年,智利经济陷入下行状态,很多智利民众纷纷站到了皮诺切特的对立面。由于1984年后智利的经济恢复未能改善大部分智利人的状况,智利左翼分子重新获势,智利天主教教会成为人们公开表达反对意见的场所(尽管皮诺切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甚至智利军方也对皮诺切特日益不满。简而言之,皮诺切特不仅让人觉得可怕:从美国政府的角度出发,皮诺切特已然成为影响美国政治利益的不利因素,他是比恶人更糟糕的存在。

为进一步巩固智利右翼和军方的利益,在1980年,智利军政府提出了新的宪法议案,并要求选民以投票的形式将皮诺切特的总统任期延长8年(即1981—1989年),从而使皮诺切特的继续执政合法化。选举活动被军政府严密掌控,结果是,大多数选民投票支持新宪法,同意延长皮诺切特的任期。在新任期即将接近尾声时,军政府宣布于1988年举行另一场全民投票,主要目的是将皮诺切特的总统任期再延长8年,延至1997年。到那时,皮诺切特都82岁了。

可是,这一回,皮诺切特失策了,他被敌手以策略击败。智利获得的国际关注度使这场选举不得不以公开方式进行,选民投票也严格遵循了诚信的原则。美国方面给智利军政府的反对派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他们竭尽全力,使92%的智利潜在选民进行登记,并且以一个简单的“No!”为口号设计出一场精彩的竞选宣传活动——“否决运动”(见插图4.6)。出乎皮诺切特的意料,这场“否决运动”深得民意,最终反对派获得了58%的选票。皮诺切特在竞选日当晚的最初反应是试图否认该投票结果,但其他的军政府成员迫使他接受这一结果。话说回来,在1988年的这场自由选举中,仍然有42%的智利国民把票投给了皮诺切特。

皮诺切特下台后

随着“否决运动”的胜利,皮诺切特的对手起码赢得了一次机会,有希望在计划于1990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中重回权力中心。然而,这场运动的策划者来自17个不同的群体,这意味着皮诺切特下台以后,他们对智利的发展有着17种不同的愿景。因此,此时的智利面临一种风险,那就是步人后尘,走上在二战中打败德国和日本的同盟国民主政体曾走过的道路。温斯顿·丘吉尔曾在共六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最后一卷《胜利与悲剧》中这样描述那些同盟国民主政体:“伟大的民主政体取得胜利了,因此它们又可以再去做那些蠢事了,须知这类蠢事几乎断送掉它们自己的生命。”智利正是碰上了这样的问题:智利人是否会重蹈覆辙,以丝毫不让步、不妥协的姿态去做愚蠢的事,尽管这个国家曾因此而失去了不少的生命,并且告别了民主政府?

大约从1973年起,那些未被皮诺切特处决的左翼分子当中有10万人逃离智利,踏上了流亡的旅途。他们的流亡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1989年,中间相隔大约16年。这段时间让流亡在外的智利左翼分子能够充分地回顾并反省自己过去不愿妥协的行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去到西欧或东欧,在那里,他们穷年累月地观察欧洲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其他左翼分子是如何行事的,以及他们最后的成果如何。那些去往东欧的智利人往往变得绝望,因为他们发现,不肯妥协的左翼理想主义者的执政并未给国家带来幸福。相反,那些逃往西欧的智利人则看到了温和的社会民主政权的运转为人们带来了高水平的生活,还有比起昔日智利更为平和的政治氛围。他们发现,左翼不一定要以激进的行为和毫不妥协的态度来达到目的,相反,他们可以和持有不同政见的人进行政治层面的协商和妥协,从而实现自己的诸多目标。智利的流亡者还目睹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崩溃。种种观察过后,智利的左翼分子变得不再那么极端。

于1988年开始的“否决运动”进行期间,持不同意见的皮诺切特的反对派就意识到,如果不学会在内部进行合作,他们便无法取得胜利。他们同样意识到,皮诺切特仍受到来自国内商业群体和上层阶级的广泛支持,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获胜,或者说即使他们胜选,国家权力也不会被移交到他们的手中,除非那些皮诺切特的支持者的人身安全能够在后皮诺切特时代得到保障。这样的前景令人痛苦,但执政的左翼党派必须容忍那些与自己政见相左,且曾经过分地对待自己的敌人。他们必须要声明自己甘愿建设一个“全民的智利”(aChileforallChileans):这是在1990年3月12日,皮诺切特下台后,智利的首位民选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在其就职演说中所提出的口号。

由策划了“否决运动”的17个群体组成的联盟才刚获得了全民公投的大捷,联盟中的左翼政党便面临着说服保持中立的基督教民主党的任务:左翼政党要让中立派相信,不必对建立一个新的左翼政权感到恐惧,阿连德政府那般的激进左翼政权不会重现。因此,左中两派政党组建起一个选举联盟,名叫“中左翼政党民主联盟”。左翼政党表示,如果中左翼政党民主联盟赢得了1990年的这场选举(他们确实获胜了),他们就同意使总统之位在中左两翼之间轮换,并且可以让基督教民主党人先就任总统一职。左翼势力之所以同意这些条件,是因为他们终究意识到这是重返权力宝座的唯一路径。

事实上,中左翼政党民主联盟接下来在1990年、1993年、2000年和2006年连续赢得了后皮诺切特时代的4场大选。前两位总统来自基督教民主党,分别是帕特里西奥·艾尔文和小爱德华多·弗雷(智利原总统爱德华多·弗雷的儿子)。接下来的两位总统来自智利社会党,分别是里卡多·拉戈斯与米歇尔·巴切莱特。巴切莱特是智利的首位女总统,她的父亲曾是被皮诺切特军政府施暴并囚禁的一名将军。2010年的智利大选中,中左翼政党民主联盟被一名右翼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击败,之后在2014年大选中,代表智利社会党的巴切莱特再度回归,而在2018年,智利的大权又重新回到右翼的皮涅拉手中。所以说,皮诺切特之后的智利重新成为一个正常运作的民主政体,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依然是个异类,但在这一过程中,智利做出了巨大的选择性变革:变得愿意忍耐和妥协,并且懂得分享权力。

除了改掉政治上不甘妥协的弊病,与皮诺切特之前的民主政府相比,智利新组成的中左翼联合政府还在经济政策方面做出了主要的转向。新政府延续了皮诺切特政府时期大部分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因为这些政策似乎符合智利的长期利益。事实上,中左翼联合政府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政策,截至2007年,智利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被进一步降至3%,是同期全球最低值。智利分别和美国及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在军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的基础上,中左翼联合政府做出的最主要的变革是扩大社会项目中的政府支出,还有对劳动法进行改革。

这些改变带来的结果是,从1990年政府换届开始,智利经济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增长,可以说,智利在经济发展上引领了整个拉丁美洲地区。在1975年,智利的人均收入仅为美国人均收入的19%;到200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44%,而同时期拉丁美洲地区其他国家的人均收入均出现了下跌。智利的通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法治强盛,私人财产权益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不仅如此,我在1967年去智利的时候曾见证的贪污盛行的状况有所缓解。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一个结果,在智利重新回到民主怀抱的最初7年,外资流入迅速翻番,这进一步促进了智利经济增长。

热门小说推荐
重生1982

重生1982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上三门的经典小说重生1982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重生到一个相较动荡的年代,对连城来讲,不仅意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都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进程。...

追星逐月

追星逐月

明朝洪武年间,吴王后人沈追星以及靖海侯蓝月为朝廷和江湖所不容,二人不甘心接受命运安排,奋起抗争,借助宝藏以及神秘门派的力量战胜敌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左右了天下大势,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大戏!...

时光偷不走初心

时光偷不走初心

五岁,一场车祸,聂相思失去了双亲。要不要跟我走?警察局,男人身形秀颀,背光而立,声线玄寒。聂相思没有犹豫,握住男人微凉的手指。--十八岁以前,聂相思是战廷深的宝,在战家横行霸道,耀武扬威。十八岁生日,聂相思鼓起勇气将心仪的男生带到战廷深面前,羞涩的介绍,三叔,他是陆兆年,我男朋友。战廷深对聂相思笑,那笑却不达眼底。...

无效婚约,前妻要改嫁

无效婚约,前妻要改嫁

婚后两年,老公每月例行公事,回家陪她一晚,却在次日无情的逼她吃下避孕药。她爱了他整整十年,坐着一个名不副实的陆太太身份,亲眼看着他和别的女人在面前如胶似漆。心灰意冷,忍无可忍,她丢下一份离婚协议。他暴怒,却不肯放手,苏牧婉,想离婚,先给我生一个儿子再说!...

总裁有个心头宝

总裁有个心头宝

作者疯兮兮的经典小说总裁有个心头宝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总裁有个心头宝沐晴天一直不知道自家儿子的爹地是谁,直到那个霸道强势的男人将她抵在门上,她才知道他竟然就是公司的总裁大人妈呀,总裁大人竟然说要娶她,现在跑还来得及吗?...

地球唯一修真

地球唯一修真

家族破灭他受尽羞辱消失无踪三年后,带着一纸婚约,重回都市。曾经欺我辱我的人,你们的末日到了!...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