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新型疾病的传播是全球化进程带来的一个意外后果,但全球化令各地生活标准的差异越来越小的第二个原因与人类的意图有关。很多贫困国家的民众在意识到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过着比自己舒适的生活之后,感到既挫败又愤怒。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恐怖分子,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加入恐怖分子的行列,但容忍或支持恐怖分子的行动。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美国人明确地意识到,从前能够发挥防御作用的海洋已无力保护美国了。如今,接连不断的恐怖主义阴影笼罩着美国人的生活。可以很肯定地说,只要这种32∶1的人均资源消耗比例依然普遍存在,美国和欧洲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恐怖主义袭击,日本和澳大利亚也许会是恐怖分子的下一个目标。
自然,全球不平等本身并不是导致恐怖行动的直接原因。宗教极端主义和个人心理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每个国家都有这样一些陷入疯狂、暴怒状态的个体,会受到情绪的驱使做出伤害他人的暴行,这并非落后国家特有的现象。比如,美国的蒂莫西·麦克维在俄克拉何马市用卡车炸弹杀死了168人,西奥多·卡辛斯基将精心设计的炸弹藏匿于邮寄包裹中,导致3人死亡,23人受伤。又如挪威的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用一枚炸弹和一杆枪致使77人死亡,319人受伤,其中很多受害者都是儿童。但是,因为大部分美国人和挪威人都并未置身于全然绝望或万分气愤的状态,这三名恐怖分子只是社会中的“独狼”,并未得到众人的支持。只有在大部分人都感到无望、愤怒的贫困国家,恐怖分子的行为才会被默许甚至得到拥护。
结合全球化的进程,上述32∶1的比例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影响,这也是世界各地生活标准差异难以维持的第三个原因:资源消耗水平较低的人渴望享受高消耗的生活方式。有两个途径能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第一个途径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把包括资源消耗水平在内的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为国家政策的首要目标。第二个途径是,当数以千万计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失去耐心,不愿穷其一生等待政府兑现为国民提供高水平生活的承诺时,不管是否得到许可,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通过移民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从而享受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活方式:他们主要来自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还有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他们的移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西欧和美国,还有澳大利亚。事实已经证明,把移民阻隔在大门之外是不可能的。每当有一个人从低消耗水平国家迁往高消耗水平国家,世界的总消耗值就会提高,虽然大部分移民的消耗水平不会立马就赶上发达国家的国民。
是否人人都能享受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用数据说话。将每个国家目前的人口数量乘以(石油、金属、水资源等的)人均国民消耗水平,得出各国的总消耗量,然后将各国的总消耗量加在一起,这样得出的总和就是目前全球资源的总消耗水平。现在,在国家人口数量和其他条件恒定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假设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提升至原来的32倍,即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水平,然后重复我们上一步的计算。这样得出的结果是,在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全球资源的总消耗水平将是目前全球实际消耗水平的11倍。这就相当于在目前人均资源消耗水平的分布之下,全球人口总数大约达到800亿。
有部分乐观主义者宣称,我们的地球可以养活95亿人口。可是,我还没遇到过哪个乐观主义者敢说我们的地球可以同时养活800亿人口。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民信誓旦旦地说,只要他们采取正确的政策,例如建立诚实守信的政府,实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他们有一天也能变得像第一世界国家那样繁荣昌盛。这种承诺是不切实际的,是一个残酷的谎言。现在全世界的75亿人中只有10亿人享受着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可这已经是我们勉力维持的结果。
我们美国人常常会说,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国民的资源消耗水平不断提升是一个“问题”,而且还幻想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事实是,这个所谓的问题当然会持续存在:中国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民不过是在努力使自己的消耗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国民的水平。要是我们直接告诉他们不要步我们的后尘,显然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会听这样的话。只有一个各地民众资源消耗水平和生活水平接近均等的世界,才是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乐意接受的,也是全球化的世界唯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可是,我们的地球已没有足够的资源继续维持目前第一世界的消耗水平,更不用说使发展中国家也达到这种水平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终将走向灾难?
当然不是:如果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国民的消耗水平能够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的消耗水平,那么我们还是能够拥有一个安稳的未来。大多数美国人会表示反对:我们才不会为了世界上其他地方民众的福祉而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正如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曾说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容妥协的。”然而,全球资源面临的残酷现状告诉我们,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必将发生变化,这些资源的消耗殆尽才是不容发生的事情。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美国人都将在资源消耗水平上做出让步,因为地球的现状无法维持我们目前的消耗水平。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牺牲什么,因为资源消耗水平和人类的福祉虽然相关,但并不是紧密相关。美国人在消耗资源时存在很大程度的浪费,并非所有的资源消耗都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比如,西欧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约为美国的一半,然而西欧国民的人均身心健康水平高于美国人,这体现在各个衡量维度上,例如国民预期寿命、身体素质、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退休后的经济保障、假期时长、公立学校的质量以及对艺术的支持力度。当你看到此处,不妨走到美国的大街上,看一看疾驰而过的车辆,估算一下这些车消耗每加仑汽油可行驶的里程数,然后问问自己,美国人如此铺张浪费地消耗汽油,是否对上述的生活质量指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汽油的使用,美国和其他第一世界国家在别的方面也存在浪费行为,包括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渔业资源和森林资源进行的浪费式、破坏性开采。
简单来说,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将见证发达国家人均资源消耗水平的下降。唯一的疑问是,我们是要有计划地、主动地,还是无计划地、被动地去达成这个结果。可以确定的另外一点是,我们还将见证许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消耗水平的逐步提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之比将不再是32∶1,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会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这些趋势是我们的理想目标,我们不应想尽办法阻止这些趋势。我们已经掌握足够的知识去逐步实现这些目标,现在主要缺乏的是政治意愿。
危机框架
以上就是我眼中全球整体面临的一些最严峻的问题。从我们的危机框架角度来看,有哪些因素会对人类解决上述问题有所帮助,又有哪些因素会造成阻碍呢?
我们面临着不可否认的强劲阻碍。与本书前面章节所讨论的7个国家危机案例相比,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我们被迫进入全然不熟悉的领域,几乎没有任何历史先例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你只需想一想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与独立的国家个体之间有多大区别就能明白了。我们先前讨论到的国家的国民都拥有一致的国家认同和共享的价值观,而国与国之间因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差异而彼此区分。我们之前讨论的7个国家都拥有久远的国民政治辩论传统,历史上也都不乏可供借鉴的应对危机的先例。而且,这些国家都多少获得过来自友善盟国的物质援助、建议,或者可借鉴他国应对危机的经验。
然而,我们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拥有这些国家层面的优势。没有另外一个有人类居住且可为我们提供援助的星球(表1.2中的因素4),也没有其他世界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从而找到解决危机的路径(因素5)。全人类之间缺少普遍的、一致的身份认同(因素6)和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因素11)。这是历史上我们首次面临真正的全球性挑战,因此我们缺少应对类似挑战的过往经验(因素8),也没有经历过应对挑战失败的先例(因素9)。在全球层面成功应对这些问题的先例十分有限: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应对全球问题的最初两次制度性尝试;虽然二者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显然这些成就的规模尚不能和全球问题的规模相提并论。对于我们的全球危机,人们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因素1),同时缺少承担责任的意愿(因素2),更没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诚实的自我评估(因素7)。我们的选择自由(因素12)受到严重的制约,制约因素包括势不可当的全球资源枯竭趋势、全球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这些制约因素令我们没有进行试验和调整策略的余地。所有这些残酷的现实令许多人对人类的未来保持悲观的态度。
无论如何,全球问题的解决进程已经朝着三条不同的路径迈进。第一条路径是国家之间达成双边及多边协定,这一路径已经经受了长久的考验。据人类所知,自有文字记载开始(5000多年前),政治实体之间的谈判和协议便已存在。没有文字的近代部落和族群也会达成协议,所以早在国家政府出现以前,人类的政治协商历史肯定就已伴随着人类的上万年发展历程而存在了。值得注意的是,本章讨论到的4个全球性问题正是近年来国家之间双边和多边谈判中频频出现的主题。
我将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并非是因为它所涉及的是最紧迫的问题(它的确不是),而是它展现了哪怕两个国家之间的敌意再深也有可能冰释前嫌,达成一致协议:这两个国家是就以色列和黎巴嫩。以色列曾入侵并占领了黎巴嫩的部分地区。黎巴嫩曾充当向以色列发射火箭的基地。尽管如此,两国的鸟类观察家还是成功地达成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协定。随季节在欧洲和非洲之间迁徙的老鹰和其他大型飞鸟在每年秋天会从黎巴嫩朝南飞过以色列,在每年春天会从以色列向北飞过黎巴嫩。如果飞行器与这些大型飞鸟相撞,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在我写下这句话的一年前,我和家人刚经历过一场此类事故,当时我们的飞机和一只老鹰撞到了一块,飞机变形了,但没有坠落,而老鹰死了。)这是黎巴嫩和以色列两国致命飞行事故中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推动了两国的鸟类观察家建立一个交互警报系统。每年秋天,当黎巴嫩的鸟类观察员观察到大群飞鸟正从黎巴嫩往南飞向以色列时,他们会对以色列的同行和以色列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发出警报,以色列的鸟类观察员在每年春天看到往北飞向黎巴嫩的鸟群时,也会向对方发出警报。虽说双方明显都是这一协定的受益者,但要使双方在商讨中克服彼此间强烈的憎恨情绪,而把焦点仅仅集中在飞鸟与飞机身上,也是耗时多年才达成的结果。
当然,两个甚至是多个国家间形成的协定并不足以和全球所有国家之间达成的一致协定相提并论。然而,无论怎么说,双边或多边协定的达成是人类向全球共识迈进的一大步,因为只要几个国家,就能占据全球人口和经济体量的最大份额。仅仅2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就拥有全球13的人口,另外2个国家(美国和中国)占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全球经济产出的41%,5个国家或主体(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排放量和产出占全球60%的份额。中美之间已经就二氧化碳排放的基本原则达成一项协定,印度、日本和欧盟也随后加入,这就是于2016年生效的《巴黎气候协定》。当然,《巴黎气候协定》还不够完善,因为它缺少严肃的执行机制,而且美国政府在2017年便宣布了退出协定的意向。可是,无论如何,对未来将会达成的进一步完善的协定来说,《巴黎气候协定》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型或者起点。哪怕世界上其他经济产出较小的国家不参与未来的协定,单单是5个最大国家或主体之间达成的五方协定也足够让我们在解决排放问题上走得很远。因为这最大的5个国家或主体随后可以对其他的国家施压,例如对那些不愿签署气候协议的国家征收贸易关税和碳排放税。
解决全球问题的第二条路径是形成区域性协定。在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东南亚、非洲和其他的区域内部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协定。欧盟(目前由27个欧洲国家组成)各成员之间达成了全球最先进的一组区域性协定,欧盟内部形成的制度、达成的协议、制定的约束规则涵盖的范围最广。当然,一提到欧盟,人们马上会想到其内部的分歧、倒退的趋势、英国“脱欧”和其他可能发生的政治变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毕竟欧盟已经朝前迈出巨大且变革性的步伐,不仅仅是为了欧洲,也是为了全球所有地区。
然而,在为欧盟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之前,请你首先回想1945年,即二战结束之际欧洲所处的支离破碎的状态,然后想一想欧盟所取得的成就。在欧盟成立以前,欧洲国家在数千年间战火绵延不断,高潮时期便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两场世界大战。但在20世纪50年代,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成立之后,欧盟成员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1950年,我首次到访欧洲,那时候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对入境者的护照管控都非常严格;如今,欧盟各国之间的跨境流动限制已经大大降低。1958—1962年,我住在英国,那时无论是在欧洲大陆获得高校终身教职和研究职位的英国科学家,还是来自欧洲大陆、在英国获得高校教研职位的科学家都寥寥无几,我所在的研究领域,此类科学家数量更是有限,甚至我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现在,在欧盟内部,大学教职有很大一部分由非本国人担任。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实现了实质性融合,大部分欧盟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欧元。就能源、资源利用和移民等主要的世界性问题,欧盟成员间会进行讨论,有时会采取共同的政策。再次强调,我承认欧盟内部存在着倾轧、纠纷与不合,但同时请别忘了,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都存在不同的声音。
其他聚焦范围更窄的区域性协定的例子包括消灭或根除区域性疾病的协定。牛痘的根除是一项重要的区域成就,这是一种牛身上携带的致命病毒,曾让非洲、亚洲和欧洲许多地区的民众付出沉重的代价。通过长达几十年的区域合作,自2001年起,世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牛痘暴发的案例。目前南北半球国家都在从事的大规模区域性疾病治理任务包括,根除几内亚龙线虫感染和消灭盘尾丝虫病(又称河盲症)。因此,区域性协定构成了第二条解决全球问题的路径,而且这条路径已经过实践检验。
解决全球问题的第三条路径是达成全球协定,它以全球机制为推手,通过联合国的综合性全球任务和其他国际机构(例如关注农业、打击动物走私、飞行、渔业、粮食、健康、捕鲸和其他问题的国际机构)的具体任务达成。就像对欧盟一样,人们也很容易对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持悲观态度,这些机构的力量普遍弱于欧盟,比起大部分主权国家而言,实力更是相差甚远。但是,国际机构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而且它们为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框架。它们的主要成就体现为:1980年,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该协定旨在保护平流层中的臭氧层;1978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又被称为《7378防污公约》)的制定,它要求石油运输船的石油运载舱与压载水舱分离,随后要求所有海上石油运输船只使用双层船舱,从而改善全球的海洋污染状况;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对各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共享的国际经济区做出划分;还有国际海底管理局对海底矿物开采设立的法律框架。
全球化既给人类带来了问题,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今天,全球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使各种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增长与传播,例如资源竞争、全球战争、污染物、大气层气体的排放、疾病、人员流动以及许多其他的问题。但全球化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要素也得到了增长与传播,例如信息、通信、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几门主导性的世界语言的出现、对别处状况和解决方案的普遍认知,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的全球共同体意识。在我2005年出版的《崩溃》(Collapse)一书中,我把这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之间的紧张态势比作一场赛马:参赛的双方分别是“破坏之马”和“希望之马”。这可不是那种普通的赛马,通常两匹马都全力以赴,几乎以恒定的最高速度跑完全程。相反,这是一场奔跑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的赛马,参赛的两匹马都跑得越来越快。
2005年,我在写书的时候,并不知道哪匹马会赢得这场比赛。而当我在2019年写下这几句话时,这两匹马已经分别持续加速14年。我们的问题,尤其是全球人口总数和全球资源消耗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已明显加剧。同时,自2005年以来,世界人民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显著加强,并在全球层面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做出努力。哪匹马将会赢得这场比赛尚未可知。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无论结果是好是坏,距离这场比赛尘埃落定之时已越来越近。
插图6.1
变成一片废墟的德国城市中,行走的德国民众与同盟军士兵。
插图6.2
二战中同盟军的战机轰炸科隆。这个城市和大部分其他德国主要城市一样被炮火摧毁。可以看到,莱茵河上的一座桥已被炸毁,而科隆大教堂奇迹般地依然矗立着。
插图6.3
民主德国政府在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建起了一道臭名昭著的墙,声称是为了阻隔来自联邦德国的间谍,实际上是为了阻止民主德国的民众逃往联邦德国。
插图6.4
1968年德国学生运动,这一年标志着联邦德国民众的代际变迁。
插图6.5
近代德国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访问波兰华沙犹太区期间,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情不自禁地双膝跪地,承认纳粹德国的战争罪行和被他们杀害的数百万受害者,请求波兰人的原谅。
插图6.6
1939年,德国军队越过平坦、辽阔的欧洲北部平原,入侵波兰,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军队也是经此处入侵如今的德国。
插图7.1
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人口的主要构成为白人。
插图7.2
澳大利亚独特的沙漠与袋鼠景观,和欧洲国家的景观截然不同。
插图7.3
如今,澳大利亚的人口呈现种族多元化特征。
爱的越深,伤的越深,雨过天晴,爱已成陌路...
关于琼瑶经典作品还珠格格(全六册)琼瑶经典作品还珠格格(全六册)选取了琼瑶的代表作还珠格格小说系列,分为上中下共六册书。琼瑶经典作品还珠格格(全六册)第一部一册,讲述了紫薇上京认父,结识女飞贼小燕子,并与尔康五阿哥等人的一系列故事。琼瑶经典作品还珠格格(全六册)第二部共三册书,讲述了小燕子紫薇众人在宫中的故事。琼瑶经典作品还珠格格(全六册)第三部共二册书,讲述了小燕子紫薇的婚后生活。...
十年前,他被迫逃出豪门世家,从此颠沛流离,惶惶如蝼蚁,人尽可欺。直到那一天,他拨通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号码。你若执我之手,我必许你万丈荣光...
小道士法术什么的,一点都不科学,忽悠外行混口饭吃而已。某师父那是你完全学不会法术,给自己找的借口吧?某神仙道长文采无双学贯古今妻妾成群地位尊贵天下天上无人能敌,人神共愤咳咳,错了,是人神共尊!此处省略五千字,八点二十发。某师父呵呵,你给为师扔个掌心雷瞧瞧。小道士掌心雷算个逑,我敢扔节操,就问你怕不怕!...
一代战神秦九州重归都市,为弥补遗憾,搅动风起云涌,以不败之资横行四方,诸天震颤。...
结婚一年,老公宁可找小三也不愿碰她。理由竟是报复她,谁让她拒绝婚前性行为!盛怒之下,她花五百万找了男公关,一夜缠绵,却怎么也甩不掉了!他日再见,男公关摇身一变成了她的顶头上司一边是拿床照做要挟的总裁上司,一边是满心求复合的难缠前夫,还有每次碰到她一身狼狈的高富帅,究竟谁才是她的此生良人...